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發現台東

伽路蘭遊憩區
景點簡介
伽路蘭遊憩區以地層翻轉著稱,位於省道台11線157.7公里處,也就是在著名的小野柳風景區北側,面積3.2公頃,原為空軍建設志航基地機場時的廢棄土置場,經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廢物利用作為苗圃,經過多次規劃整理後,以生態工法開發,逐漸發展成為相當受到歡迎的遊憩區,成為東海岸必遊的景點之一。

景點特色
伽路蘭社是阿美族部落,阿美族語稱為「kararuan」,內政部統一譯音為「jialulan」,翻譯成漢文就是伽路蘭。在阿美語中的意思是指洗頭髮的地方,因為附近小溪富含黏地礦物質,洗髮後自然潤濕亮麗而得名。附近的猴子山,曾有阿美族與卑南族之間的故事,而被阿美族人視為祖靈聖地kakawasan。
伽路蘭鄰近小野柳風景區,延續綺麗的山海之美,自然景觀秀麗,腹地廣大草地柔軟,且沒有視覺障礙,白天視野遼闊,風光壯麗,可以欣賞從小野柳、都蘭灣一直到都蘭鼻的海岸景觀,仰望台東最迷人的都蘭山,傍晚彩霞滿天,海風送爽,晚上更因沒有光害,成為觀星、賞月、聽濤的好去處。
伽路蘭還有最多的露天漂流木作品展覽,沿著海岸線立起28座大型漂流木裝置物,這些原味十足的大型裝置藝術創作,為海濱平添不少魅力,也使伽路蘭遊憩區更加迷人。為配合當地阿美族部落特色,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開放當地阿美族結合豐年祭等慶典活動,在伽路蘭遊憩區內經營假日跳蚤市場,販售阿美族手工藝品,讓遊客順道體驗阿美族文化之美。


水往上流奇觀
景點簡介
受到地心引力影響,水往下流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但位於都蘭村漁橋附近的農田灌溉溝渠,卻出現反地心引力的「水往上流」奇觀,潺潺水流順著水溝蜿蜒往高處流去,令人嘖嘖稱奇。
因為水往上流,使得一條毫不起眼的灌溉溝渠聲名大噪,經常吸引遊客前來觀看,無論是信或不信,都值得親自到現場眼見為憑 ,親身體驗聞名全台的奇觀。










景點特色
水往上流位於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在11 號省道往台東152K處,右轉約50公尺處路旁,有一條農業灌溉溝渠,順著水溝,蜿蜒向上流去,這就是「水往上流」奇觀。
「水往上流」是因為路旁的景物傾斜度大於路面,而造成彷彿流水由低處往高處流的視覺上錯覺。
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管理設有休憩中心、停車場,並立有「奇觀」兩字石碑,是東海岸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













金樽陸連島海灘
景點簡介
金樽陸連島是臺灣唯一正在生成的陸連島,深具學術價值,整個範圍包括金樽漁港、白沙灣海灘及金樽附近的山澗峽谷,因灣似酒杯,故取名為「金樽」,又因形狀頗似船錨,亦稱「錨島」或「錨狀礁」。

景點特色
金樽陸連島是與海岸平行的離岸島,會對前進的波浪產生繞射作用 ,繞射波最後在島與海岸之間相撞,因能量的消滅,使攜帶的沙礫沉積下來,形成連島沙州,退潮時,沙州露出水面連接離島即為「陸連島」。
金樽之美是由漁港、小海灣、離岸礁、綿長沙灘和海岸崖壁等諸多地景組成,具有自然原始情趣,柔軟沙灘綿延長達3公里,沙灘後方依著高30~50 公尺的海岸峭壁,猶如一片屏障,踏浪尋夢,俗世塵囂全拋腦後。 

由觀景休憩區有步道和木階梯可直抵海灘,美麗的林間景緻及海岸風光盡收眼底,迷人的細緻沙灘,是許多情人最喜愛踏海駐足之處,遊玩沙灘後,回到觀景休憩涼亭,喝一杯香濃的咖啡,十足愜意,也是聽濤和釣魚的好去處。
從休憩區可俯瞰金樽海岸全景,但見浩瀚大海中的錨狀礁岩,恰如一個船錨住台灣這艘大船,使央穩如泰山,即使浪再大也不動如山,常令心領神會的遊客莞爾一笑。










泰源幽谷
景點簡介
由舊東河橋側轉台23線東富公路深入海岸山脈,至登仙橋與泰源村之間的峽谷風光,是東海岸唯一的封閉式盆地地形,也是有世外桃源之稱的泰源幽谷。

景點特色
泰源幽谷綿亙4公里遠,貫穿海岸山脈,四週群山環繞,兩岸峭壁斷崖險峻,拔地陡起,氣勢懾人,加上河流蝕作用,形成峽谷地形,溪流湍急奔騰而下,水瀨之處卻又清碧異常,美景天成,自成一宛如人間仙境的世外桃源。
造型優美的登仙橋,對照泰源幽谷峭壁聳立的峽谷,是東海岸山脈中最美麗的谷地,秀麗的景色令人難忘,身歷其境的遊客無不讚不絕口。
泰源幽谷由於氣候絕佳,各種果蔬豐富,盛產大白柚、葡萄柚、文旦柚、甘橘,村內設有休閒農場、觀光果園等休閒設施,前往一遊可飽啖山林時鮮蔬果,極富野趣。
泰源幽谷同時也是台灣獼猴嬉戲的天堂,晨昏覓食的時段常在樹林成群出沒,或直接向遊客索取食物,場面相當壯觀,形成極為獨特的景色,也是台東賞猴的最佳去處,為旅程帶來更多意外的驚喜。




三仙台風景區
景點簡介
三仙台位於成功東北方約3公里處,是典型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構成的特殊景觀區,為無人居住的火山住塊岩小島,也是東岸知名度最高和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
三仙台島上奇石分布,其中三塊巨大的岩石,民間穿鑿附會,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臨此島,三仙台也因此而得名。



景點特色
三仙台全島面積約22公頃,最高點海拔約77公尺。地質屬於都巒山集塊岩,原來是一處岬角,因海水侵蝕逐漸蝕斷岬角頸部,而成了離岸島,島的四周珊瑚礁環繞。
由於強烈的風化和海蝕作用,島上除了仙劍峽、合歡洞等與三仙台故事有關的天然奇景外,並且散布著海蝕溝、壼穴、海蝕柱、海蝕凹壁等海蝕景觀,奇岩怪石林立,藍天碧海,浪濤拍岸,礫石灘珊瑚礁景緻壯闊,登島遊覽頗富尋幽訪勝之趣,令人流連忘返。
離岸小島上不僅奇石分布,地質和植物生態也極為豐富,海岸植物種類繁多,並有林投、白水木、濱刀豆、台灣海棗等稀有的濱海植物,島的南端到基翬一帶海域,有美麗的珊瑚礁群和熱帶魚群,是東海岸最具知名度也是最美的海景之一,已被列為自然保護區,是研究海岸植物生態的重要據點,遊客可循規劃良好的步道觀賞沿途生態及地質觀賞。
三仙台人跡罕至,為海洋性鳥類提供最佳棲息環境,礫岩之間有岩鷺出沒,夏天常見燕鷗類戶類,附近海域魚類豐富,是漁場亦是有名的磯釣場所,是海釣的好去處。
過去想參訪三仙台的遊客只能利用退潮時,涉水而過。民國76年完成造型夠眩的八拱跨海步橋,橋分成八拱,波浪造型,造型夠炫,長320公尺,宛如一條巨龍伏臥海上,銜接三仙台和本島,長龍臥波,氣勢壯觀,橋上階梯也是320階,深具巧思,已成為東部海岸的著名地標。
交通部觀光局東海岸國家風景區在三仙台設有服務中心,內設以三仙台為主軸展示室,遊客不須辛苦過橋,即可身歷其境三仙台島的著名景觀和多樣性生態世界。


石雨傘
景點簡介
由三仙台北上10公里可至石雨傘,屬於石灰石隆起的海蝕地形,狹長岩岬、礁石、海蝕地貎,向東北方向斜伸入海長達一公里,景觀獨特而壯麗。
石雨傘岩岬近岸處原有數隻形狀如傘的海蝕岩柱,因颱風侵襲損毀,目前只剩一隻獨立,看起來像一把雨傘,因而被稱為石雨傘。


景點特色
石雨傘的形成,是因為上下岩石質地不同,上方屬較堅硬的珊瑚礁岩,下方則為稍弱的礫岩,經日積月累差異侵蝕的結果,變成下面較弱,上面較粗有如雨傘的模樣。
石雨傘除了狀如雨傘的奇岩外,還有許多無名的礁石,以及海蝕門、壺穴等豐富的海蝕景觀,也是非常具有觀賞價值的地質景觀,遊客可於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設立的眺望涼亭,聆聽濤聲細細觀賞,別有一番情趣。
石雨傘公路西側不遠處也聳立一塊體積頗大,高達16公尺,外形獨特有趣的石灰岩柱,被稱為「男人石」,遊者莫不笑觀一番。
石雨傘觀景亭旁有木棧步道直達石雨傘,小船澳的沙灘上遍佈黝黑的鐵砂,其間的小溪有成群的寄居蟹往來奔馳,是小朋友的最愛,歡笑驚叫聲不斷。





圖文來源:http://tour.taitung.gov.tw/ch/index.aspx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綠島

綠島
綠島概略
綠島位於臺灣東南方的海面上,距離臺東市18浬(33.34公里)。在很久很久以前,綠島就是南島語系原住民遷移到臺灣時的「Sanasai」(或 Sanayasai)。
綠島也位於大航海時代的國際航道上,1642年起荷蘭人、義大利人,法國人稱綠島為 Tabaco Miguel; ’t Eyl. Groot Tabaco; Sanna Sanna; I. du Grand Tabaco 等。
清代稱綠島為火燒嶼,19世紀初(清嘉慶年初),小琉球各姓人士前來開發,迄今已200多年。
日本治臺後,將火燒嶼改稱火燒島。戰後初期,國府仍沿用火燒島,後來於1949年(民國38年),將火燒島改稱綠島。英文音譯 Lyudao,直譯為 Green Island。
綠島是火山噴發而成的島,周圍全為裙狀隆起珊瑚礁環繞,海岸多斷崖或陡坡,面積約15平方公里。氣候為夏季炎熱、冬季溫暖而潮濕;夏季常遭颱風侵襲,冬季則東北季風強勁,全年強風日數約達半年,偶有焚風。綠島位處黑潮北流通道上之渦流海域,附近又有湧昇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因此海洋生物豐富,成為天然漁場,自日治時起,漁業就成為綠島居民的經濟命脈。
綠島自19世紀初漢人移入,原住民逐漸他遷,綠島轉型為漢人社會。今天的綠島,是臺東縣管轄下的離島鄉,劃分成南寮、中寮、公館三村。2006年時綠島現住人口有857戶、人口數3,026人。



臺灣綠島監獄
本監興建於民國五十九年十一月,因綠島與台東間交通常受天候之限制,材料搬運不易,歷經艱難,至民國六十一年九月始告完成啟用。本監土地面積為三點七公頃,建築物有內外辦公室各乙棟,日新堂一棟,獨居房一百七十間,雜居房四十八間,隔離舍二十間,鎮靜室三間,工場、炊場各一間。本監依分監管理之特性,收容台灣各監獄移禁頑劣、誣控濫告、最難以管教,甚至無法管教之收容人,係屬高度管理隔離監。當初設立之目的,即是利用外島隔絕之地理環境予以集中嚴格矯治,期能對症下藥,促使其改過遷善,重做新人;因此,本監謂台灣各監獄的最後一道防線,除有助他監順利推行矯治業務外,對國內治安、社會安寧實有莫大的貢獻。同時由於所關皆為重刑犯以及如一清專案、治平專案的「大哥」級人物,因而充滿神秘、色彩,中外人士常遠道慕名而來一睹其真面目。


將軍岩
將軍岩在綠島之東北部海岸公館村的東方,矗立於海岸邊的巨大岩石群,其中之一有如頭戴鋼盔,身披戰甲的戰士,景緻奇異。
在將軍岩旁即是綠島人權紀念公園,遊客們可在此稍做休息,欣賞將軍岩的風采以及遠看蔚藍純靜的海。







牛頭山
牛頭山為綠島東北角的緩起伏海岬,高出海平面約80m,自公館村遠眺,其外型有如一頭面海伏臥的老牛,頭、鼻、耳、頸皆栩栩如生,山腰有一天然洞穴名栗子洞,外表像半個大臉盆,洞口高約10m,深約20m。岩縫中墜下的水滴,奏出大自然的樂章。緩起伏面上,綠草如茵,地勢開闊,視野?佳,比美帆船鼻草原。除三面臨海外,往內陸可眺望阿眉山與山下海階台地風光。其東北方距海岸約300m處,有一連串珊瑚礁岩塊矗立海中。最大的一塊名樓門岩,下有海蝕門中穿,可容10噸以下小船通行。牛頭山之東,海床陡峻,短短不到20公里距離,海床已深至4,000m以下,平均坡降約1:4,全台無出其右。站在牛頭山頂看日出,看月昇,看浩瀚無涯深不可測的大海,當有另番感受。


觀音洞
觀洞為隆起珊瑚礁長年受地下伏流侵蝕所形成的類石灰岩地形,洞中有小規模鐘乳石及石筍。炎夏進入洞中,但見清流汨汨,終年不?,感覺陰涼幽靜。中有一石筍,高約1m,狀若觀音座像,腳下亦一如蓮花座。相傳百餘年前,有島上漁民黑夜歸航,不辨方向。忽見火球出現綠島東北方山丘,漁民乃得指引安全返航,後受惠者追尋火球之來向,發現一石洞,洞內有石,形如觀音,乃祭拜之,此即觀音洞之由,來後來信徒日,增逐漸成為綠島人的信仰中心,惟並未建廟。







海參坪
環島公路過朝日溫泉後折北,沿綠島東岸續行。帆船鼻與海參坪間也形成一個美麗的海灣,名溫泉灣。海岸邊仍是及達的珊瑚裙礁,水芫花等海濱植物生長良好。海灣北岬直立的海階崖下,有一獨立的尖狀海蝕,早年自海崖分出者,其外型宛若孔夫子面壁思過,地方人名為「孔子岩」。過溫泉聚落後,公路開始往上攀升,直上海拔50~100m的海階平台。公路最高處一帶,為綠島最古老岩塊~油子集塊岩的主要出露地。此一岩系由黑色或暗灰色的輝石安山岩與橄欖石輝石安山岩之大小岩塊構,成有明顯層裡。
自溫泉聚落往北至公館村的這段公路與海岸,過去尚有數個小聚落存,在如今居民已遷走一空,了無人煙。而這裏也是全綠島最自然、最富變化的一段海岸。海岬、灣澳、海階崖、珊瑚裙礁、海蝕柱、白色砂灘、弦月小海岸平原等,交互出現,配上湛藍清澈的海水,被譽為全台最迷人的海岸。惟公路多闢築於平緩的海階台地上,不易窺見。沿途最佳的賞景點,為大理石柱紀念碑附近。
公路旁有另一小徑,可直下海參坪,惟坡度陡峭,不甚好走。沿途山溝植生繁密,為綠島少數殘存原生植群的地區之一。生長的植物有對葉榕、蘭嶼八角金盤底、稜果榕、鐵色、厚?樹、蘭嶼土沉香、鵝掌柴、咬人狗、大葉樹蘭、台東漆、樹杞、豬母乳、奧氏虎皮楠等。其植物社會組成與蘭嶼近似,故有學者將之列入古熱帶區系。唯其組成中小喬木高僅5~8m,未能形成森林結構層次,充其量只能稱為樹叢。根據史籍記載,氣候濕熱的綠島,早年也是「景色如繪,林木茂盛」的熱帶季風雨林分布地,類似蘭嶼所見。經過百餘年墾地伐木,原生林已消失殆盡,淪為火燒島。光復後雖積極綠化,逐漸恢復今日所見之生機,然多為木麻黃與銀合歡人造林,陸域生態景觀單調貧乏,誠為綠島最美中不足之事。另一憾事則是,麗質天生的睡美人岩側旁,居然也是鄉公所行之有年的露天垃圾場所在,不時可見飽含戴奧辛的濃煙自其北後竄出。所幸國家風景區已規劃另覓適當地點設置焚化爐,焚琴煮鶴之悲劇可望終止。


孔子岩
海灣北岬直立的海階崖下,有一獨立的尖狀海蝕,早年自海崖分出者,其外型宛若孔夫子面壁思過,地方人名為「孔子岩」。過溫泉聚落後,公路開始往上攀升,直上海拔50~100m的海階平台。公路最高處一帶,為綠島最古老岩塊~油子集塊岩的主要出露地。此一岩系由黑色或暗灰色的輝石安山岩與橄欖石輝石安山岩之大小岩塊構,成有明顯層裡。





火燒山
火燒山為綠島第一高峰,海拔280m,位置偏島之西南,緊臨龜灣鼻,兩者間以200m左右高度的陡崖相接。邊緣地形雖險峻,中央高處卻相當平緩。主峰西南有綠島最高的台地面,高度約230m,係海蝕平台而非熔岩台地,顯示綠島曾經歷多次隆起沉降。火燒山峰頂呈緩起伏面,與島中央次高峰阿眉山高度相仿(莊文星,1992)。
南寮村附近有一軍用道路可直上火燒山,途中高處可眺望中寮、南寮以及綠島西海岸,也有數處類似流麻溝的溪壑,仍保持天然林相。峰展望良好,惜受限於軍事管制,各種活動不易展開。





圖文資料來源:http://green.taitung.gov.tw/index.asp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太魯閣國家公園

和仁礫灘
景點簡介
蘇花公路上的國家公園和仁界碑旁,就是和仁步道的入口,這條步道只有約200公尺左右,下了步道,走過一小段小樹林後,就可到達和仁海灘。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沙灘上大大小小的石塊,這些石塊,原在岩壁上因為山崩而滾落到海邊,接著是一大片潔淨光潤的礫石灘,這是北側的和仁溪所帶下來的大理岩和片麻岩的碎石,被海水搬運堆積成的。












地質地形
海灘向南的右側,有一處寬扁型的海蝕洞,這個已經離開水面的海蝕洞,說明了地殼的上升,使得海蝕洞隨著抬升而出現在海邊。再往南走,會看到巨大的片麻岩岩壁,有好幾條大型的壯觀的石英脈貫穿,這樣巨大的岩脈,在台灣是很少見的。海灘的最南側,可看到好幾個狹長型的洞穴,這些洞穴是海水沿著石壁上較弱的節理,被海水侵蝕而形成的;其中一處的洞穴,貫穿岩層,由北入口處進入,初需側身而入,行到一半處較寬敞,洞內黑漆不見五指,且洞內高低寬窄不一,行進間需用雙手觸摸,小心翼翼前進,當見到一線光時,出口已在眼前了;這是值得探險的路線,但由於地震、颱風、海水侵蝕,使洞穴內狀況變化不定,因此需小心謹慎。和仁一帶由於鄰近的良里溪河流長度短,加上上游河床坡度陡急,所搬運的礫石很快便被沖刷至河口堆積,沒有足夠的時間磨成砂,形成今日所見之礫灘景觀。海灘的顏色與造灘物質成份有關,良里溪流堿大多是大理岩、片麻岩,因此和仁礫灘顏色多為灰、黑、白色(大理岩)及黃褐色(片麻岩)。


太魯閣台地
景點簡介
太魯閣台地位在立霧溪出海口的北岸,立霧溪沖積扇三角洲的頂端,面積約三公頃,蘇花公路與中橫公路在此交會。
台地上設置了國家公園管理處行政中心、太魯閣遊客中心、國家公園警察隊及員工宿舍,是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樞紐,也是遊客要了解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第一站。
台地上,除了上述的設施,還設有難易程度不同的步道,供民眾漫步或健行;遊客中心外的大草坪,像是親子的遊戲場,提供家長和孩子開闊自由的活動空間;台地上遍植各種原生種的綠樹及豐富的生物資源,是遊客散步賞景的好去處,也是學校環境教育及戶外教學的場所。





歷史人文
太魯閣台地曾為太魯閣族「得卡倫社」所在,因為上方山腰有楓樹,太魯閣語稱楓樹為「得卡倫」,因此得名。
部落住民原來是來自更上方的山頭,約一百餘年前,遷居到太魯閣台地上方山腰,1914年被日本人攻佔,才於1918年將居民遷移到現今遊客中心所在的太魯閣台地。
這個台地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可控蘇花、中橫公路、立霧溪出海口,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曾以此為攻防要地;台灣光復後,1951年再度成為軍事基地,負責山訓和海防;1986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由於太魯閣台地腹地廣大位置適當,就成為遊客進入太魯閣峽谷前的重要服務據點。

地質地形
太魯閣台地是立霧溪下切而成的扇形河階地,因河川改道與下切作用持續旺盛而出露的高位礫石層。
河流首先挾帶的泥沙在河底和河的兩岸堆積,形成卵石和細沙的堆積層。因地殼上升,使得河流侵蝕加劇,將原來河床上廣闊平坦的堆積層,向下侵蝕成一個新的河道,原來的河床就形成河階。
接著河川繼續下切,河道又再度下移,新的階面產生,兩岸出現層層如階梯式的高、低位河階。










清水斷崖
景點簡介
清水斷崖位於蘇花公路和仁與崇德之間,是崇德、清水、和平等山 。
其中清水山東南大斷崖尤其險峻,絕壁臨海面長達5公里,非常壯觀。當行車在山壁斷崖與無垠汪海之間,好像騰雲凌空,上有巨壁千仞,下是汪洋萬頃,真是驚險無比,也感受前人拓荒的艱辛,眼前所見正是一篇山海與人的壯麗詩篇。
現在的蘇花路段大部分重新建過,以開鑿新隧道來拓寬道路,而依傍清水斷崖雄偉景色的蘇花公路臨海舊道,則變成是另一段寧靜優美的觀景步道。步行於舊路看著寧靜的山脈,俯瞰海浪拍打岩石激起的波濤,感受陣陣的微風,宛如置身於一條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空中走廊,令人著迷。




地質地形
臨海懸崖所連成的大塊石崖,前後綿亙達21公里,成90度角直插入太平洋,高度均在800米以上,氣派雄偉。這段斷崖都是片麻岩和大理石所組成,質地堅硬,不易風化崩墜,千萬年來巍然矗立于台灣東岸。








長春祠
景點簡介
駛出中橫公路長春隧道西口,折轉南向的立霧溪谷峭崖邊階,建有紀念開闢中橫公路殉職人員的長春祠,祠旁溪溝長年流水成散瀑,公路局取名為「長春瀑布」,成為中橫公路具特殊意義的地標。
長春祠供奉著中橫公路興建工程殉職的212位榮民靈位,唐式風格建築依地勢嵌入山壁間,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如同一幅秀麗的國畫圖像。
民國76年溪溝峭壁崩坍,落石擊毀祠旁涼亭,十年後才再度整建通置及亭閣,恢復入祠參觀。祠後峭壁闢有階道,循階上觀音洞、太魯閣樓、鐘樓、再過一吊橋可至禪光寺,俗稱為「天堂步道」。禪光寺側溪谷內呈葫蘆狀,而叫「葫蘆谷」。





歷史人文
民國47年,公路修建期間,公路局就在此興建長春祠。其目的是為了紀念闢建中橫公路,不幸犧牲的築路人所建的,祠中刻有殉職築路人的姓名。
地質地形
周圍具環形步道,可飽覽峽谷及曲流風光,祠後有一石梯,高380階,可通往觀音洞,而祠下方的飛瀑,是由於河水不斷的撞擊、掏挖坡腳,使邊坡呈平行的方式後退。


寧安橋
景點簡介
由長春祠繼續前行約兩公里,可看到跨越於青山綠水中的鋼構吊橋,這就是寧安舊橋,長達82公尺,是中橫開鑿之初所建,寬度僅容一輛車通過,在當時是台灣最長的單孔橋,朱紅的橋身,在一片綠意中顯得特別醒目。 
寧安新橋在舊橋旁,是懸臂式水泥橋,在民國78年完工通車,新橋通車後,舊橋只供行人通行。此處山林環繞,景觀美不勝收,且可同時欣賞到不同時期的橋樑特色。









九曲洞
景點簡介
九曲洞隧道全長1220公尺,是中橫公路最長的隧道。全長二公里的九曲洞步道,是太魯閣峽谷最精華的路段,步道緊倚著高山深壑,向下俯瞰則是急湍的立霧溪水,兩岸山壁緊峙,鬼斧神工與險峻的地勢令人讚嘆震懾。















歷史人文
九曲洞步道原本是中橫公路舊道,為疏解中橫公路交通及讓遊客便於欣賞峽谷景觀,維護遊客安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擬定人車分道計畫。民國85年九曲洞隧 道開通,讓車輛行駛隧道,原中橫路段則改成人行步道,使遊客能在沒有車輛的干擾下,悠閒地欣賞太魯閣峽谷景色。沿途樸拙的隧道與山壁,仍保留著當年開鑿中 橫公路時敲打鑽子留下的鑿痕。此外,早年日本人為開採立霧溪砂金所開鑿的「採金道路」,懸在步道外岩壁窄小的路跡仍清晰可見。九曲洞步道路面寬闊平緩,是 一條大眾化的遊憩步道,和戶外的地質教室。










地質地形
九曲洞附近山壁有多條岩石裂縫向上延伸,這是斷層,斷層是地殼運動擠壓造成岩石斷裂錯動的地形。由於造山運動劇烈,因此斷層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都可以輕易發現。
















生態環境
遨翔在峽谷中的燕子,是這裡最容易看到的鳥類,他們在峽谷中覓食,也在隧道中築巢養育幼鳥。上升氣流則是受峽谷地形影響而產生大氣流動的一種特殊現象。
















燕子口
景點簡介
沿著中橫公路到達燕子口,立霧溪峽谷在此變得更狹窄了,從這裡向西延伸到慈母橋,是立霧溪峽谷最膾炙人口的一段。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珩橋,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壺穴、湧泉、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













歷史人文
而靳珩公園是為了紀念中橫公路開闢期間,不幸犧牲的靳珩段長所建,公園中有靳珩段長塑像、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及小型商店,而商店外的觀景平台,則是欣賞印地安酋長岩最佳的位置。燕子口步道可說是一條兼具地形、生態與人文特色的步道。






地質地形
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珩橋,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壺穴、湧泉、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而靳珩公園是為了紀念中橫公路開闢期間,不幸犧牲的靳珩路段長所建,公園中有靳珩段長塑像、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及小型商店,而商店外的觀景平台,則是欣賞印地安酋長岩最佳的位置。










圖文資料來源:http://www.taroko.gov.tw/zhTW/?type=1  2010年10月07日更新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日本-立山黑部

立山黑部 > 日本的阿爾卑斯山
位於日本中部北陸地區的富山縣,地處全日本正中央,地域位置三面環山,北鄰日本海,四季分明且氣候宜人,每年開春後立山群峰溶化的雪水流經此地,也造就了豐饒富庶的農作產物,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讓該縣成為日本著名的稻米與清酒產地;另外,多樣的蔬果和漁產、豐富的觀光資源和製藥產業,也使得富山縣成為全日本最富庶的地區。

御庫裹池

立山黑部

富山縣是的標準山嶽之都,境內由立山到黑部,為長達90公里的山嶽縣,沿途可眺望立山群峰與黑部峽谷,此線也被稱為「日本的屋脊」,是國際級的山嶽渡假聖地,山巒起伏除了是日本中部多條河流的發源地外,湍急河流沖刷出的峽谷,更是造訪此地不能錯過的景觀。每年春季開山後,便湧入大批遊客探訪散於縣境內的各大風景名勝、溫泉和歷史古蹟,除了春天定番的櫻花景色外,最著名的莫過於宛如鬼斧神工的立山黑部雪牆,夏天四野裡的綠意、花海和山谷間的清涼,秋天遍山的楓紅和冬天的雪景,也都相當引人入勝。

阿爾卑斯山脈路線

擁有壯麗雪壁奇景的立山黑部,是近幾年最熱門的旅日觀光景點,從富山縣一路延伸到長野縣,形成全長約86公里的高山山道,稱為日本的阿爾卑斯山脈路線﹝Alpine  Route﹞,7、8月是風景迷人的高山避暑勝地。

立山黑部位在海拔2、3千公尺的高山上,透過 7種不同的交通路線一路串聯遊玩,像是電纜車、高原巴士、隧道電軌巴士、空中纜車等,這些零污染的環保交通工具,能讓立山黑部的純淨美景永久保持下去。


雪壁道路

每年 4月中旬是立山黑部的開山季節,特製的鏟雪車開通出一條長達8公里、高達6公尺左右的壯觀雪壁道路,遊客可搭乘巴士穿越雪壁道路,或是徒步在雪壁之間,甚至是在雪壁上方健行,感受豐厚積雪所造成的大自然奇景。5月底、6月雪融後,取而代之的是高山花卉漫山綻放,高山融雪滋養下生長的奇珍花朵讓人心曠神怡,同時也進入立山黑部的高山健行季節。

廣闊的高原谷地景色時時刻刻都在變換,從長著楚楚小白花的沼澤,到懸掛著白絲絹般的瀑布,加上氣氛恢弘的黑部大霸,一幕幕綺麗景致讓人目不暇給。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是立山黑部的賞楓季,滿山紅楓更添山林之美,美麗的紅葉飄落在小徑間與溪水上,詩情畫意的秋天景色令人陶醉。




稱名瀑布
稱名瀑布乃是集合立山連鋒的水,由 V字型的稱名溪谷上分為 4段流瀉而下,落差高達350公尺,超過那智及華巖瀑布高達 3倍之多,堪稱日本最高的瀑布,在開往美女平的高原巴士上就能從窗戶望見此瀑布,此瀑布也獲選為日本百瀑之一,聲名遠播。




黑部水庫
黑部水庫高度為186公尺,亦為日本壩高最高的水庫,連接扇澤與黑部大壩,主結構體為492公尺之穹頂型拱壩,於1956年開工,1963年竣工,黑部湖中有遊覽船運行,一般遊客多從黑部大壩停車場登上展望台,或是搭乘無線電車於「黑部大壩」下車即達。



彌陀之原
彌陀之原位於標高2000公尺的高原地帶,原上散佈著的池塘,俗稱「餓鬼的田圃」。由室堂公車站出發,自天狗平步行至此處,是一條風景優美的路線,來回約需花費 4.5小時。在到達天狗平的途中,隨處可見花叢景致與雷鳥足跡,唯需注意之處為此段路多為斷崖,十分難以行走,遊客可視自己狀況決定是否走完全程。




立山黑部(黑部立山)的鳥類資源豐富,在已發現的60多種鳥類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屬松雞科的雷鳥。雷鳥是從冰河時期生存下來的非常珍貴的鳥類,被指定為特別自然保護動物。在立山一帶,現在有 330 只在生息,它們隨季節變換,成為立山大自然的象徵。 雷鳥特別之處是冬天下雪之後,羽毛會由褐色轉成白色。




資料來源:李尚軒 復興航空運輸股份有限公司 復興航空機上雜誌2010/09~10 P22~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