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蘇花公路上的國家公園和仁界碑旁,就是和仁步道的入口,這條步道只有約200公尺左右,下了步道,走過一小段小樹林後,就可到達和仁海灘。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沙灘上大大小小的石塊,這些石塊,原在岩壁上因為山崩而滾落到海邊,接著是一大片潔淨光潤的礫石灘,這是北側的和仁溪所帶下來的大理岩和片麻岩的碎石,被海水搬運堆積成的。
地質地形
太魯閣台地
景點簡介
太魯閣台地位在立霧溪出海口的北岸,立霧溪沖積扇三角洲的頂端,面積約三公頃,蘇花公路與中橫公路在此交會。
台地上設置了國家公園管理處行政中心、太魯閣遊客中心、國家公園警察隊及員工宿舍,是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樞紐,也是遊客要了解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第一站。
台地上,除了上述的設施,還設有難易程度不同的步道,供民眾漫步或健行;遊客中心外的大草坪,像是親子的遊戲場,提供家長和孩子開闊自由的活動空間;台地上遍植各種原生種的綠樹及豐富的生物資源,是遊客散步賞景的好去處,也是學校環境教育及戶外教學的場所。
歷史人文
太魯閣台地曾為太魯閣族「得卡倫社」所在,因為上方山腰有楓樹,太魯閣語稱楓樹為「得卡倫」,因此得名。
部落住民原來是來自更上方的山頭,約一百餘年前,遷居到太魯閣台地上方山腰,1914年被日本人攻佔,才於1918年將居民遷移到現今遊客中心所在的太魯閣台地。
這個台地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可控蘇花、中橫公路、立霧溪出海口,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曾以此為攻防要地;台灣光復後,1951年再度成為軍事基地,負責山訓和海防;1986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由於太魯閣台地腹地廣大位置適當,就成為遊客進入太魯閣峽谷前的重要服務據點。
地質地形
太魯閣台地是立霧溪下切而成的扇形河階地,因河川改道與下切作用持續旺盛而出露的高位礫石層。
河流首先挾帶的泥沙在河底和河的兩岸堆積,形成卵石和細沙的堆積層。因地殼上升,使得河流侵蝕加劇,將原來河床上廣闊平坦的堆積層,向下侵蝕成一個新的河道,原來的河床就形成河階。
接著河川繼續下切,河道又再度下移,新的階面產生,兩岸出現層層如階梯式的高、低位河階。
清水斷崖
景點簡介
清水斷崖位於蘇花公路和仁與崇德之間,是崇德、清水、和平等山 。
其中清水山東南大斷崖尤其險峻,絕壁臨海面長達5公里,非常壯觀。當行車在山壁斷崖與無垠汪海之間,好像騰雲凌空,上有巨壁千仞,下是汪洋萬頃,真是驚險無比,也感受前人拓荒的艱辛,眼前所見正是一篇山海與人的壯麗詩篇。
現在的蘇花路段大部分重新建過,以開鑿新隧道來拓寬道路,而依傍清水斷崖雄偉景色的蘇花公路臨海舊道,則變成是另一段寧靜優美的觀景步道。步行於舊路看著寧靜的山脈,俯瞰海浪拍打岩石激起的波濤,感受陣陣的微風,宛如置身於一條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空中走廊,令人著迷。
地質地形
臨海懸崖所連成的大塊石崖,前後綿亙達21公里,成90度角直插入太平洋,高度均在800米以上,氣派雄偉。這段斷崖都是片麻岩和大理石所組成,質地堅硬,不易風化崩墜,千萬年來巍然矗立于台灣東岸。
長春祠
景點簡介
駛出中橫公路長春隧道西口,折轉南向的立霧溪谷峭崖邊階,建有紀念開闢中橫公路殉職人員的長春祠,祠旁溪溝長年流水成散瀑,公路局取名為「長春瀑布」,成為中橫公路具特殊意義的地標。
長春祠供奉著中橫公路興建工程殉職的212位榮民靈位,唐式風格建築依地勢嵌入山壁間,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如同一幅秀麗的國畫圖像。
民國76年溪溝峭壁崩坍,落石擊毀祠旁涼亭,十年後才再度整建通置及亭閣,恢復入祠參觀。祠後峭壁闢有階道,循階上觀音洞、太魯閣樓、鐘樓、再過一吊橋可至禪光寺,俗稱為「天堂步道」。禪光寺側溪谷內呈葫蘆狀,而叫「葫蘆谷」。
蘇花公路上的國家公園和仁界碑旁,就是和仁步道的入口,這條步道只有約200公尺左右,下了步道,走過一小段小樹林後,就可到達和仁海灘。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沙灘上大大小小的石塊,這些石塊,原在岩壁上因為山崩而滾落到海邊,接著是一大片潔淨光潤的礫石灘,這是北側的和仁溪所帶下來的大理岩和片麻岩的碎石,被海水搬運堆積成的。
地質地形
海灘向南的右側,有一處寬扁型的海蝕洞,這個已經離開水面的海蝕洞,說明了地殼的上升,使得海蝕洞隨著抬升而出現在海邊。再往南走,會看到巨大的片麻岩岩壁,有好幾條大型的壯觀的石英脈貫穿,這樣巨大的岩脈,在台灣是很少見的。海灘的最南側,可看到好幾個狹長型的洞穴,這些洞穴是海水沿著石壁上較弱的節理,被海水侵蝕而形成的;其中一處的洞穴,貫穿岩層,由北入口處進入,初需側身而入,行到一半處較寬敞,洞內黑漆不見五指,且洞內高低寬窄不一,行進間需用雙手觸摸,小心翼翼前進,當見到一線光時,出口已在眼前了;這是值得探險的路線,但由於地震、颱風、海水侵蝕,使洞穴內狀況變化不定,因此需小心謹慎。和仁一帶由於鄰近的良里溪河流長度短,加上上游河床坡度陡急,所搬運的礫石很快便被沖刷至河口堆積,沒有足夠的時間磨成砂,形成今日所見之礫灘景觀。海灘的顏色與造灘物質成份有關,良里溪流堿大多是大理岩、片麻岩,因此和仁礫灘顏色多為灰、黑、白色(大理岩)及黃褐色(片麻岩)。
太魯閣台地
景點簡介
太魯閣台地位在立霧溪出海口的北岸,立霧溪沖積扇三角洲的頂端,面積約三公頃,蘇花公路與中橫公路在此交會。
台地上設置了國家公園管理處行政中心、太魯閣遊客中心、國家公園警察隊及員工宿舍,是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樞紐,也是遊客要了解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第一站。
台地上,除了上述的設施,還設有難易程度不同的步道,供民眾漫步或健行;遊客中心外的大草坪,像是親子的遊戲場,提供家長和孩子開闊自由的活動空間;台地上遍植各種原生種的綠樹及豐富的生物資源,是遊客散步賞景的好去處,也是學校環境教育及戶外教學的場所。
歷史人文
太魯閣台地曾為太魯閣族「得卡倫社」所在,因為上方山腰有楓樹,太魯閣語稱楓樹為「得卡倫」,因此得名。
部落住民原來是來自更上方的山頭,約一百餘年前,遷居到太魯閣台地上方山腰,1914年被日本人攻佔,才於1918年將居民遷移到現今遊客中心所在的太魯閣台地。
這個台地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可控蘇花、中橫公路、立霧溪出海口,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曾以此為攻防要地;台灣光復後,1951年再度成為軍事基地,負責山訓和海防;1986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由於太魯閣台地腹地廣大位置適當,就成為遊客進入太魯閣峽谷前的重要服務據點。
地質地形
太魯閣台地是立霧溪下切而成的扇形河階地,因河川改道與下切作用持續旺盛而出露的高位礫石層。
河流首先挾帶的泥沙在河底和河的兩岸堆積,形成卵石和細沙的堆積層。因地殼上升,使得河流侵蝕加劇,將原來河床上廣闊平坦的堆積層,向下侵蝕成一個新的河道,原來的河床就形成河階。
接著河川繼續下切,河道又再度下移,新的階面產生,兩岸出現層層如階梯式的高、低位河階。
清水斷崖
景點簡介
清水斷崖位於蘇花公路和仁與崇德之間,是崇德、清水、和平等山 。
其中清水山東南大斷崖尤其險峻,絕壁臨海面長達5公里,非常壯觀。當行車在山壁斷崖與無垠汪海之間,好像騰雲凌空,上有巨壁千仞,下是汪洋萬頃,真是驚險無比,也感受前人拓荒的艱辛,眼前所見正是一篇山海與人的壯麗詩篇。
現在的蘇花路段大部分重新建過,以開鑿新隧道來拓寬道路,而依傍清水斷崖雄偉景色的蘇花公路臨海舊道,則變成是另一段寧靜優美的觀景步道。步行於舊路看著寧靜的山脈,俯瞰海浪拍打岩石激起的波濤,感受陣陣的微風,宛如置身於一條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空中走廊,令人著迷。
地質地形
臨海懸崖所連成的大塊石崖,前後綿亙達21公里,成90度角直插入太平洋,高度均在800米以上,氣派雄偉。這段斷崖都是片麻岩和大理石所組成,質地堅硬,不易風化崩墜,千萬年來巍然矗立于台灣東岸。
長春祠
景點簡介
駛出中橫公路長春隧道西口,折轉南向的立霧溪谷峭崖邊階,建有紀念開闢中橫公路殉職人員的長春祠,祠旁溪溝長年流水成散瀑,公路局取名為「長春瀑布」,成為中橫公路具特殊意義的地標。
長春祠供奉著中橫公路興建工程殉職的212位榮民靈位,唐式風格建築依地勢嵌入山壁間,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如同一幅秀麗的國畫圖像。
民國76年溪溝峭壁崩坍,落石擊毀祠旁涼亭,十年後才再度整建通置及亭閣,恢復入祠參觀。祠後峭壁闢有階道,循階上觀音洞、太魯閣樓、鐘樓、再過一吊橋可至禪光寺,俗稱為「天堂步道」。禪光寺側溪谷內呈葫蘆狀,而叫「葫蘆谷」。
歷史人文
民國47年,公路修建期間,公路局就在此興建長春祠。其目的是為了紀念闢建中橫公路,不幸犧牲的築路人所建的,祠中刻有殉職築路人的姓名。
民國47年,公路修建期間,公路局就在此興建長春祠。其目的是為了紀念闢建中橫公路,不幸犧牲的築路人所建的,祠中刻有殉職築路人的姓名。
地質地形
周圍具環形步道,可飽覽峽谷及曲流風光,祠後有一石梯,高380階,可通往觀音洞,而祠下方的飛瀑,是由於河水不斷的撞擊、掏挖坡腳,使邊坡呈平行的方式後退。
周圍具環形步道,可飽覽峽谷及曲流風光,祠後有一石梯,高380階,可通往觀音洞,而祠下方的飛瀑,是由於河水不斷的撞擊、掏挖坡腳,使邊坡呈平行的方式後退。
寧安橋
景點簡介
由長春祠繼續前行約兩公里,可看到跨越於青山綠水中的鋼構吊橋,這就是寧安舊橋,長達82公尺,是中橫開鑿之初所建,寬度僅容一輛車通過,在當時是台灣最長的單孔橋,朱紅的橋身,在一片綠意中顯得特別醒目。
寧安新橋在舊橋旁,是懸臂式水泥橋,在民國78年完工通車,新橋通車後,舊橋只供行人通行。此處山林環繞,景觀美不勝收,且可同時欣賞到不同時期的橋樑特色。
九曲洞
景點簡介
九曲洞隧道全長1220公尺,是中橫公路最長的隧道。全長二公里的九曲洞步道,是太魯閣峽谷最精華的路段,步道緊倚著高山深壑,向下俯瞰則是急湍的立霧溪水,兩岸山壁緊峙,鬼斧神工與險峻的地勢令人讚嘆震懾。歷史人文
九曲洞步道原本是中橫公路舊道,為疏解中橫公路交通及讓遊客便於欣賞峽谷景觀,維護遊客安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擬定人車分道計畫。民國85年九曲洞隧 道開通,讓車輛行駛隧道,原中橫路段則改成人行步道,使遊客能在沒有車輛的干擾下,悠閒地欣賞太魯閣峽谷景色。沿途樸拙的隧道與山壁,仍保留著當年開鑿中 橫公路時敲打鑽子留下的鑿痕。此外,早年日本人為開採立霧溪砂金所開鑿的「採金道路」,懸在步道外岩壁窄小的路跡仍清晰可見。九曲洞步道路面寬闊平緩,是 一條大眾化的遊憩步道,和戶外的地質教室。
地質地形
生態環境
燕子口
景點簡介
沿著中橫公路到達燕子口,立霧溪峽谷在此變得更狹窄了,從這裡向西延伸到慈母橋,是立霧溪峽谷最膾炙人口的一段。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珩橋,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壺穴、湧泉、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
歷史人文
而靳珩公園是為了紀念中橫公路開闢期間,不幸犧牲的靳珩段長所建,公園中有靳珩段長塑像、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及小型商店,而商店外的觀景平台,則是欣賞印地安酋長岩最佳的位置。燕子口步道可說是一條兼具地形、生態與人文特色的步道。
地質地形
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珩橋,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壺穴、湧泉、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而靳珩公園是為了紀念中橫公路開闢期間,不幸犧牲的靳珩路段長所建,公園中有靳珩段長塑像、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及小型商店,而商店外的觀景平台,則是欣賞印地安酋長岩最佳的位置。
圖文資料來源:http://www.taroko.gov.tw/zhTW/?type=1 2010年10月07日更新
圖文資料來源:http://www.taroko.gov.tw/zhTW/?type=1 2010年10月07日更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